无人便利店≠无处不在(场景论)
新零售的核心是人、货、场的关系管理。移动互联网让消费突破了时间和场景的限制,5G 物联网时代更是让信息随心所至,所见即所得,消费愈发碎片化、场景化。未来零售更多地是场景零售。无人便利店更是如此。
无人便利店本质还是满足便利与及时消费的微型商超,是一种零售小业态。它有其适应自身的场景,比如交通枢纽站高铁、机场等、高校、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等。这些场景下,消费者喜欢轻松便捷、无拘无束地消费,同时能满足应急快捷消费,也能放松下心情。
这些场景下,人员素质较高,舆论责任感强。但是,很多无人便利店开在闹市街边或小区居民区或马路边。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对价格敏感度以及对无人技术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市场局面很难打开,因此这些场景不适合开无人便利店。
无人便利店≠对任何人兜售商品(人群定位)
无人便利店作为零售新物种,科技零售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的受众也是有局限的。当前主要人群集中在80,90后的上班族。这帮年轻人愿意尝新,喜欢自由消费。因此无人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要清晰,不是消费者通吃。
目前中国人口结构逐渐呈哑铃状,80,90后人群占总人数将近三分一。 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无人便利在选址、商品选择、店面设计(SI )、商品设计与陈列(VMD)、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必须以目标客户群为中心。否则,就不会出现一群老大妈,老大爷进去无人店席地乘凉的闹剧发生。
无人便利店≠放大版的自动贩卖柜
真正的无人便利店,应是一个有温度、有颜值、有智慧的微型商超,它应该融合了自助便利店,OMO(全渠道融合)+鲜食/Café等多品类,同时提供相关各种增值服务。
无人便利店,不等于没有人员服务,只不过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人工,少用人,把机械重复的劳动尽可能多地交给智能化系统与设备。如果无人便利店的品类只有水、饮料、快消预包装食品,那就是一个放大版的智能售卖柜。
2018年全国便利店平均日商5300元,一个放大版(25-60平米)的智能售卖柜日商在800-1000元。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无人便利店,日商、坪效、客流、投资回报肯定非常差。这也是很多无人便利店无法经营下去的原因。
无人便利店≠无收银员零售
当下无人便利店,通过物联网RFID,AI机器视觉、人脸识别等技术解决了无人收银问题。但是便利店运营的收银成本占比总费用是不高的(一般传统便利店收银也没有专职人员,收银只是店员日常工作之一)。
门店运营还需要订货管理、仓储配送、商品陈列管理、上架管理、新品促销管理、临期管理、盘点管理、消费者行为数据管理,市调管理等诸多环节。无人便利店在这些管理上比传统便利店更智慧才能体现出新物种的先进性。